大椎穴 定位: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,两肩峰连线的中点。取穴时可正坐低头,该穴位在人体的颈部下端,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。 主治:热病、感冒、咳嗽、气喘等外感病证,以及头痛项强、疟疾、癫狂等证。 应用:治感冒时可在大椎处用砭石刮痧或拔火罐。淋浴时也可用水柱冲击大椎处,水温要高一些,以能忍受、不烫伤局部皮肤为度。 腰阳关穴 定位: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。腰阳关穴位于腰部,当后正中线上,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。 主治: 1、腰骶疼痛,下肢痿痹; 2、月经不调、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; 3、遗精、阳痿等男科病证。 应用: 现代常用于调理腰骶部病变、坐骨神经痛、盆腔炎等。配肾俞、次髎、委中主治腰腿痛。
天宗穴 定位: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,约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/3折点处取穴。 主治:肩胛疼痛、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、气喘。 应用:现代常用于调理肩胛部疼痛、肩关节周围炎、颈椎病、慢性支气管炎等。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。 砭石治颈椎病的手法: a.使用砭尺或砭砧在肩井穴位隔衣拍法; b.用砭板薄边沿头后部督脉及膀胱经自上至下刮法; c.以大椎为中心,周围包括大杼、陶道,做圆周擦法; d.天宗、百会、风池、完骨、头临泣点压; e.后溪、合谷、外关点刺; f.夹脊拨法或划法。
命门穴 定位:命门穴位于人体的腰部,当后正中线上,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。指压时,有强烈的压痛感。 主治:虚损腰痛,脊强反折,遗尿,尿频,泄泻,遗精,白浊,阳痿,早泄,赤白带下,胎屡坠,五劳七伤,头晕耳鸣,癫痫,惊恐,手足逆冷。 应用: 砭石治腰部劳损的手法 a.全腰部熨法; b.腰背部刮法; c.环跳、殷门、委中点压,行间点刺; d.腿部拍法或砭震振法; e.命门、神阙守法。 肩井穴 定位: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,肩部较高处。 主治:肩酸痛、头酸痛、头重脚轻、眼睛疲劳、耳鸣、高血压、落枕、经前头痛等。 应用: 砭石治经前头痛的手法 a.神门、百会、膻中点压,太冲、三阴交点刺; b.大椎及大杼周围刮法; c.肩井拍法; d.头维、印堂、风池刮法。 陶道穴 定位:陶道穴位于颈部下端,当后正中线上,NO.I胸椎棘突和第二胸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。 主治: 此痔瘘、痔核、裂痔等疾病,此穴还可配合其他穴位用来治疗颈部、肩部,以及相关的内脏病症。 应用: 砭石治颈椎病的手法 a.使用砭尺或砭砧在肩井穴位隔衣拍法; b.用砭板薄边沿头后部督脉及膀胱经自上至下刮法; c.以大椎为中心,周围包括大杼、陶道,做圆周擦法; d.天宗、百会、风池、完骨、头临泣点压; e.后溪、合谷、外关点刺; f.夹脊拨法或划法。 身柱穴 定位:身柱穴位于人体的后背部,当后正中线上,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。 主治: 小儿夜啼哭、抽风、幼儿体质虚弱、感冒、哮喘、夜尿症、肩膀僵硬等等。 应用: 砭石治脊背僵硬的手法 a.大椎、身柱、大杼周围刮法; b.华佗夹脊划法; c.在双膀胱经循经竖擦法。 神道穴 定位: 神道穴位于人体的后背部,当后正中线上,第五、第六胸椎中央处。 主治: 晕眩、颈部酸楚、肩部酸楚、心悸、呼吸困难、情绪不安、红脸症等。 至阳穴 定位:至阳穴位于人体的背部,当后正中线上,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。 主治: 腰背疼痛等。 应用: 砭石治心绞痛的手法 a.内关、郄门、阴郄、巨阙点压; b.膻中至中脘段划法; c.左背部心俞至天宗部刮法; d.至阳、膈俞横擦。 脊中穴 定位:脊中穴位于人体的背部,当后正中线上,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处。 主治: 风湿痛、腰腿疼痛等疾病。 治喘穴 定位:治喘穴位于人体的肩颈部,大椎穴左右约二厘米处的凹洼中。 主治: 指压该穴,对于治疗气喘发作非常显效。 曲垣穴 定位:曲垣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左右肩胛骨内上侧。 主治: 指压此穴,就可以使身体感到轻松,情绪稳静;对于使水蛇腰变直也很有效。 应用: 砭石治背部软组织损伤的手法 a.使用砭锥或砭板尾在肩中俞、肩外俞、曲垣、天宗、承扶、委中、承山穴做点压; b.背部双膀胱经施以刮法; c.使用多块砭砧在背腰部做大面积熨法。 腰俞穴 定位:腰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,臀沟分开处即是。 主治: 痔瘘、痔核、裂痔等疾病。此外该穴也是治疗腰部、腿部以及内脏疾病的重要穴位。
[进入“砭术基础”栏目,了解砭术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]【标签:腰 背部 穴位 砭石】
【本文免责声明】
1、砭萃网站所载的文/图等稿件均来源于网络或砭石/砭术相关出版物,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健康的信息为目的,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我们不对其科学性、权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。
2、砭萃网所转载的文章、图片、音视频文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所转载内容中包含“极限化”或“功能性用词”,我司声明其全部失效,所转载内容亦不作为广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传介绍依据。
3、如果您对砭萃网所载内容有任何异议,欢迎与我司进行联系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或删除。